今日論衡
  之公民問政
  從國家到地方,每一次預結算賬本公開都被媒體盯住,且不缺新聞點。廣州市各區市部門及鎮街近日相繼曬出的2014年“三公”經費預算賬本,也被媒體註意到存在參差不齊,費用升降原因說明空洞,公開流於形式等問題。
  廣州各區繼去年首次統一範本公開財政預算之後,今年又有了一定進步。如市對各區預算公開並無強制要求單列會議費,但已公開的基本都單列。總體看,各區“三公”及會議經費預算絕大多數都有所壓縮,但也有不降反升的。那麼壓縮幅度是否已足夠,下降或增加的具體原因和項目又是哪些,這就需要有詳細說明,讓人清晰看到每項支出的依據,進而才能判斷其合理與否。
  然而,恰恰是在預算細化這個關鍵問題上還有不小的距離。從化區政府部門賬本只有1張圖片文件,400多字簡單列出“三公”以及會議費各項數額、增減情況,增減原因基本未說明。花都區會議費預算高達2850萬元,在十區市中“遙遙領先”,也沒有會議內容、數量、規模等具體說明。
  預算公開不細化,缺乏詳細說明,公開的誠意與意義就大打折扣。試想,一個區的公務接待費預算過千萬甚至幾千萬元,一個區級政府部門或一個鎮會議費預算上百萬或幾百萬元,這些老百姓眼裡的“天文數字”背後無細緻的來龍去脈,公車購置費“逆勢上漲”而偏不列出購置車輛部門、數量和具體類型,公眾依據什麼來評判這些支出到底是否必要,合不合理?
  向社會公開公共財政預結算賬本的制度設計初衷,顯然不是淺層次的為公開而公開,也不是僅為公開幾個大數字,而是要告知公眾每一筆公共財政的具體去向,接受社會各界的評判與監督。僅有粗線條公開,就有“應付式”公開之嫌。政府部門只讓老百姓看幾個大數字,看不到底細,說難聽點還是給人在玩“數字游戲”的觀感。
  廣州公共財政預結算公開領跑全國,從市級到區級也都依然行走在制度設置不斷完善和逐漸規範化的進程中。最終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財政預結算公開,也就是一分一釐是怎麼用的都讓公眾一清二楚,這確需一個過程,但不等於預結算特別是社會關註的“三公”經費和會議費支出的明細可應付了事。
  財政預結算公開艱難走到如今這一步,要實施徹底透明的根本性突破,除了制度設置要更規範完善之外,顯然還需在監督上用力。一方面要從源頭抓起,即提交人大審議的預算報告就要細化。不然,握有否決權的人大不給力,不讓預算一開始就細化,審議時人大代表一邊喊“看不懂”一邊又舉手通過,到向社會公開時又何來細化?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落實監督問責機制。現在的問題是,每次到曬賬本時都只是媒體“一頭熱”,一兩個代表委員接受採訪說幾句,再加專家議論幾句。即便是某個賬本被質疑有問題,一兩天過去就風平浪靜,官員毫毛不損。要改變這種狀況,無疑需要人大、政協及紀檢監察部門也來審視公開的賬本,介入監督,對有敷衍行為的單位責任人加以問責。否則,預結算流於“應付式”公開就始終難取信於民。
  牛日成  (原標題:預算公開效果如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fkvredoyjggv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